今年两会期间,学前教育相关话题持续引发热议。备受关注的入园难、入园贵、民办园发展、幼儿园安全等问题都在会议期间得到讨论和回应。
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如何解决?
教育部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共有幼儿园26.67万所,比上年增长4.6%。其中,普惠性幼儿园18.29万所,比上年增长11.14%,普惠性幼儿园占全国幼儿园的比重为68.57%。
根据此前教育部联合四部门印发的《关于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的意见》,到2020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0%左右。
对于现状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表示,政府将大力支持非基本养老育幼服务多元化发展,提升示范性幼儿园和托育机构的比例。同时,政府还要更多发挥社区的作用,引导优质养老育幼服务机构进入社区。
民办园未来发展方向如何?
2018年11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指出民办园一律不准单独或作为一部分资产打包上市。上市公司不得通过股票市场融资投资营利性幼儿园,不得通过发行股份或支付现金等方式购买营利性幼儿园资产。
一时间,民办幼儿园的发展前景受到质疑。
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幼儿园提出了基本要求,即符合安全标准、收费合理、家长放心。未来,无论是公办园还是民办园,只要符合这三项基本要求,政府都会支持。
幼师缺编制、待遇不一的问题怎么办?
去年5月,李克强总理曾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表示,将逐步全面实现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规范教师编制管理。但对于幼儿园教师编制不足、薪酬制定方式不一两大围绕幼师群体的难题,目前清晰的政策规则还未落地。
编制问题往往与薪酬待遇直接挂钩。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认为,可以利用同工同酬的办法解决教师编制问题。如果非在编幼师与在编幼师的待遇没有差别,编制问题就不是很突出了。
除此之外,朱永新还提出可以尝试突破编制的方法,例如未来可以有一部分教师是有编制的,另一部分教师则通过政府采购公共服务的方式解决编制问题。
学前教育立法进展如何?
2018年9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公布,学前教育法纳入立法规划的一类立法项目,拟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任期内提请审议。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北师大教育学部教授庞丽娟提出,我国学前教育立法应坚持公益与普惠、政府主导、改革与创新、公平与均衡的理念,并应加快推进学前教育立法进程。
庞丽娟认为,立法的重点一方面在于明确学前教育性质和定位、职责及分工协调机制、管理体制与机构、督导评估与问责制度、财政投入体制和运行保障机制;另一方面,立法应注重确立以公办园、公办性质园和普惠性民办园为主体并多元共同发展的办园体制、明确学前教师的身份地位等基本权益与保障,以及建立优先保障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的学前教育扶助制度上。
学前教育政策支持如何倾斜?
2018年11月,财政部曾印发《关于提前下达2019年支持学前教育发展资金预算的通知》,提出将以因素法分配学前教育发展资金。
今年两会期间,民盟中央向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提交了《关于“全面二孩”实施后加强幼儿园基础设施和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的提案》,其中建议加强学前教育政策支持和重点投入。
具体来说,《提案》建议国家发改委、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在2019-2021年三年内拿出幼教专项用地指标,鼓励支持地方大力开展幼儿园建设。相关部门应确立配套园建设、幼儿园功能布局配比的系统思维。
托育领域如何规范?
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婴幼儿照护事关千家万户。要针对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后的新情况,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托育服务机构,加强儿童安全保障。
对此,不少人大代表提出了更加具体的托育机构监管建议。例如,全国人大代表陈玮认为,考虑到0-3岁孩子的生理特点,幼托机构需要有更严格的要求,需要有实时的动态监测。全国人大代表阚全程表示,托幼机构在正常的托养之外,还要注重婴儿的健康,特别是婴幼儿的疾病筛查。
转载自芥末堆看教育微信公众号